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:一個小母雞在谷場上扒到幾粒麥子,她對她的鄰居牛、鴨、貓、鵝說:假如我們種下這些麥子,我們就有面包吃了,誰來幫我種下他們?結果,他們不愿意種,小母雞自己種下了麥子。
轉眼麥子長成了,小母雞又問:誰來幫我收麥子?
鴨說:我不收;
豬說:這不是我應該做的事;
牛說:那會有損我的資歷;
鵝說:不做雖然餓點,但也不至于餓死;
小母雞只好自己動手收麥子。
終于到了烤面包的時候,“誰來幫我烤面包”,小母雞問:
牛說:那得給加班工資;
鴨說:那我還能享受最低生活補償嗎?
鵝說:如果我一個人幫忙,那太不公平;
豬說:我太忙,沒有時間;
小母雞又自己去做了。
當她做好五根面包拿給鄰居們看時,鄰居們都要求分享勞動成果,他們說小母雞之所以種出麥子,是因為地里找出了種子,這應該歸大家所有,再說土地也是大家的。但小母雞說:我不能給你們,這是我自己種的。
牛叫道:損公肥私;
鴨說:簡直象資本家;
鵝說:我要求平等;
村長到了,對小母雞說:你這樣做很不公平,你不應太貪婪。小母雞說:這是我勞動所得啊!村長又說:那只是理想的自由競爭制度,在谷場的每個人都有該得的一份。在目前制度下,所有人必須共同分享勞動成果。
從此以后他們都還過著和平的生活,但小母雞再也不烤面包了。
以上這些故事所要表達的是對公平和不公平的認識問題:小母雞獨立干完了所有的事情,卻被要求和其他人分享勞動成果。
其實,公平不是絕對的,如果有絕對的公平,那就很難理解:為何地球上的土地有貧瘠和肥沃之別?
人們因出身背景不同,生長環境不同,受教育程度不同,對公平的理解會千差萬別。公平只是相對的概念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,大家認為平均就是公平,但結果如何呢?因為“平均主義”的所謂的公平就是對貢獻及付出更多的人員最大不公平。
現實中,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抱怨:老板很摳,我們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;同一單位,同一崗位,工資卻不同;同為公司員工卻有在編和編外之分……
但是我想說的是:只要是有人的地方,都會出現上面的這些情況,關鍵是,你是否能正確認識這些個公平和不公平;你是否能將那些公平的砝碼偏向你,不公平的砝碼遠離你;你是否的確才華橫溢;你是否竭盡全力;你是否真的忠心耿耿……
既然不公平無處不在,市場經濟的今天,你覺得還應該實行計劃經濟嗎?不公平其實是因為你的能力,你的決斷,你的知識,你的心態,你的思維與別人有差距,你敢于承認差距么?為了適應這個社會,你準備好了嗎?
上一條:淺談“團隊精神”
下一條:致新員工書 |
返回列表 |